#12【職人開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不要放棄追求更好的自己|NVIDIA 軟體工程師-Kevin

職涯分享 | NVIDIA 軟體工程師 Kevin

今天這集的來賓是在 NVIDIA 台灣區擔任維運管理的軟體工程師 Kevin,在前一集也就是第 11 集的內容裡,Kevin 已經分享了他過往的工作經歷。這一集 Kevin 將會跟我們分享他的學歷背景,大學時念應用數學系的 Kevin,原本是想要走財務工程、當精算師,是什麼原因讓他決定往軟體工程師的方向前進呢?就繼續來看 Kevin 的分享吧!


求學背景分享

高中與大一時期

我大學的生活滿精彩的,不過我想這也是造就我這個人格特質的一個部分。

我從高中時就很喜歡數學,我也跟數學老師說我要念數學系,我那時候高中有科展,我還特別去選了數學科展就為了要申請數學系。但我的學測滑鐵盧,我數學考得非常爛,我沒辦法去申請任何我想念的學校的數學系,因此我大學一開始是念生物,完整科系名稱是「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

念了快一年時接觸到一個學長,他是在玩金融,就是投資、股票,那時候覺得好像不錯,因為我家族本身是金融世家,而我自己也覺得我的數學不錯,所以我就開始思考,我要繼續走生物嗎?打聽了一下就覺得生物的前景不是很好,於是我就開始有轉學的念頭。

大學第一次轉學

通常大學的轉學考都在七、八月考,我是到了學期末,也就是六月才開始準備轉學考,沒有去補習。那時候還滿拼的,每天都到我朋友的圖書館讀書,最後我就考上了東吳大學的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

如果你要它跟中山醫學大學相比,以我自己的想法是覺得兩間差不多,只是換了一個科系而已,並沒有像自己當初嚮往得那麼崇高的地位。

但我有評估一下,如果要走金融這一條路的話,我還是需要在這些專業上有些加強,而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剛好也是我喜歡的,因為它是精算又是數學,這科系裡面有很多優秀的學長姐,所以我就決定轉換跑道去東吳大學就讀。

大學第二次轉學

在東吳大學這個學系中認識我們的主持人(對~就是 Shannon 啦!)
我覺得,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還可以往前的話,那我也是鼓勵大家可以繼續往前。在這學校當中,我所學的東西讓我覺得我好像可以再往前學更多東西,加上有一位一直鼓吹我(又是 Shannon!),她覺得我應該要去一個很好的地方、可以更往前,目前這樣太可惜了,所以我又開始準備下一次的轉學考。

我那時要轉學考的科系,幾乎都是選財務工程相關,但我也發現,因為我沒去補習,我經濟學這科真的是不行,所以我選科系時,我有選兩間純數學的學校,就是政治大學和中興大學;財工都是選交大、清大,但我考出來的經濟學分數只有 10 分或 0 分。

最後我只有上數學系的學校,我就選擇進入到政治大學就讀。

轉學後的大學生涯

因為我自己本身還滿喜歡數學,不會覺得沒讀財務工程很可惜,然後我覺得數學人的頭腦,好像跟別人有一點點鴻溝,以前我在跟人家對話的時候,覺得好像有點卡卡的,但進到政大數學之後,覺得這裡的人的頻率跟我滿像。

我在政大數學時,除了覺得台北比較無聊,可能我自己本身是台北人,其他部分,我在學習方面、在政大上課,我都覺得滿開心的。但是還是要跟大家說一下,數學系是一個很辛苦的學系,而且真的要對數學非常有熱誠,因為我在裡面看到太多很崩潰的同學、夥伴、學弟妹⋯⋯

因為我自己個性的關係,在學生時期就想:我到底學數學能夠做些什麼?
畢竟我不是要當老師,所以我大三的時候就去找一個教授去跟。我考進政大時,那教授也剛好進來,是一位很年輕、很有熱忱的教授,他說他有一些想法,希望學生有興趣可以一起來看,於是我就找他報名。

大三開始,我就跟教授一起做研究,我也開始比較廣泛地去接觸到程式這一塊,之後也有發一篇 paper 出去,那教授跟我說,既然我 paper 都寫完了,學校有五年一貫的學制,問我要不要去申請,直接用五年把數學系學士兼碩士念完。

那時候想說好像可以,於是我大四的時候就開始修研究所的課。修了研究所的課才發現自己可能不太適合念數學,因為我那時候上到實變函數論,就是高等微積分再進階的課程,我花了很多時間在這科上面。寫證明題時我只想到兩三行證明,但其他人可以寫三頁,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最後,我就想說算了,雖然那科最後還是有過,但比起前面學長那種數學大神的風采來講,我還是好好地、乖乖地當數學系的小學生就好了。

讀數學系的感想

繼續講到數學,我覺得數學系是一個需要很強的邏輯思考判斷能力跟組織能力,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你若喜歡數學,你會學得很開心;實際到工作上,若需要使用到所學的技巧,可能要在滿高的一個研發職位。

我自己出來工作後,大部分的工作都會希望你在短時間內完成他們所需要的任務,不太需要你去推導證明⋯等等這些複雜的東西,你可能在某些方程式上面,或是某些技術上面會有比較快速的理解力。

我們知道,數學系出來的人只要願意努力,他一定可以在那個領域上發光發熱,或是有數學專業的人,他可能有能力再往上晉升,但要看見這個人的能力,需要對數學有些了解的主管,也要有一個願意讓你去學習的主管。

相信很多數學系的大家,念完數學系就已經快崩潰了,不會再雙主修經濟、財金、物理、化學⋯⋯等科系,你可以看大學時很多人讀經濟雙主修會計、財金,再輔系企業管理,但就沒有人讀會計來雙主修數學,一來就會爆炸。

所以喜歡數學,建議讀數學,然後人生辛苦一點,再去學另外一個第二專長,這樣發展一定會更往前。

大學畢業後

我大學畢業後其實想出國唸書,我還是想去念財務工程,我覺得我未來就是要爽爽的投資、睡覺,開心地過生活。

我那時候到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先念語言學校,因為大部分會考上政大數學的人,考不上台大就是因為英文太爛,數學程度可能還可以,但是就是英文太爛,我也是其中一個英文很爛的,所以我去加強一下英文。

在美國時,在看市場的狀態就發現,那時候的軟體工程相關領域正在往上,如果未來想要往美國那邊發展,念軟體工程一定是比念財務工程跟精算好很多,其實我精算師考試已經過了兩級了,但我還是毅然決然決定我未來走軟體工程好了。

後來因為家庭因素,我就回來台灣,剛好我學姐他們公司有在招人,我就過去,就剛好接到第 11 集講的工作那段。

延伸閱讀:【職人開箱】被資遣好挫折?每個突如其來的改變都是個轉機|NVIDIA 軟體工程師-Kevin

讀碩士在職專班

在職讀研究所的原因

我工作了 5~6 年才決定要再念研究所,我是在第三份工作轉到第四份工作的中間去念的,並在目前這份工作初期時把研究所念完。

其實那時候很大的原因是家庭關係,我爸媽一直覺得很愧歉,因為當時因為家裡因素沒有出國念,所以他們希望我還是可以念個研究所。大部分的人的思想還是會覺得,大家都有研究所,為什麼你沒有研究所?怕你在以後的道路上吃虧。

其實我自己想想,我好像也沒什麼理由拒絕,因為下班除了吃喝玩樂以外,也沒有做什麼正當的事情,就是下班後很累,除了休息放鬆、研究技術,其實也沒有特別長進,所以我那時候就想說,好吧!回去念研究所。

不得不說,一開始新鮮人進去大公司,在調薪制度來講,它一定有學系的薪資等級,但不會差到那麼多,可能幾千到一萬不等。因為我進來工作,永遠都被分在第三類的非資訊領域相關,所以我才會想說,既然我選擇這當我的職業,那我就希望繼續走資訊工程。

其實那時候有人推薦我說:「資訊都已經是你的專業了,你應該要去走個管理之類的科系,未來你當主管的時候,你才比較有加分。」我本來是想念 MBA、IMBA,但我看到它要交什麼國際、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報告,我覺得我交不出來,所以還是算了,我還是念資訊好了,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我最後進去念資訊。

但我還是要跟大家講,真的非常辛苦!同一屆進去,我們班有 22 個人,準時畢業的只有 2 個人,我就是其中一個,但是能畢業的,應該不到一半。所有人可能修完課之後,論文寫不出來就乾脆不寫了。

📌 Shannon 分享: 其實我念商管類的在職專班也是這樣,準時畢業的人是少數,通常就 1~2 個人而已。而且很多人誤以為念在職專班是去交朋友、是很輕鬆的,事實上,不是所有科系都是這樣,要看學校、科系和你選的指導教授。有些科系滿重視學術研究,相對地對課程、對論文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不會因為你是在職專班就比較好過、比較好畢業。

先工作再讀碩專 vs. 讀完碩士再工作

你真的沒辦法想像,你已經準時下班了,還要再去聽三小時的課,而且還有作業要寫,六日也不能出去玩,你還要讀論文、寫報告。通常有很多人到這個階段,已經要結婚和生小孩,人生進入下一個轉換,你的生活只要一有轉換,學業馬上就是第一個被放棄的,所以真的很辛苦。

我建議大家,如果研究所能念完就一次念完(大學畢業後,直接讀完研究所再出來工作),當然我覺得最好的就是大學畢業後先出來工作再念研究所,但是我覺得不是一般人能夠把它念完。

如果你不是一個很有拼上去、很有決心的人,那還是直接把研究所念完再出社會,比較實際。

📌 Shannon 分享:在台灣通常會習慣一次把學校的課業念完才出社會工作,就是大學畢業後直接考研究所,繼續唸到碩士畢業才出來求職。但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所讀的科系是不是他自己喜歡的,他考研究所只是因為「從眾」,大家都考研究所,那我也去考研究所的心態。所以我認為,如果你大學時就對自己所念的科系不是很有興趣,或不清楚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我會建議先出來工作,工作一段時間之後,3 年、 5 年、甚至 10 年之後再來思考研究所要讀什麼。但如果,你在大學時期就發現你很喜歡你讀的科系,那你就可以直接把研究所讀完再出來工作。

工作經驗分享

工作上的問題與挫折

我覺得了解人家需要什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但是要去了解你的同事、你的主管需要什麼、還要去了解這間公司需要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

我覺得我的障礙就在於,比較難去理解人家想要什麼,我會根據自己想要什麼去做工作。在這個工作裡,如果沒有充份的的溝通,你做的東西可能沒辦法達到主管或公司想要的,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在工作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學習地方。

另外,通常我們會覺得自己滿厲害的,就會自己找自己的 solution 去做,很少去跟上面的主管或旁邊的同事有一些溝通,也許已經有既有的東西在那邊等著你,你不需要這麼辛苦、花很久的時間去做還遲遲沒有完成。

這是我一開始工作時滿容易被上面主管指責的地方,因為主管會發現:奇怪!我交給你的東西怎麼過一陣子都音訊全無,不知道你在幹什麼?當我報告給他的時候,他可能會說這不是他想要的,已經有其他東西可以幫助你了。

那時候我才意識到,它不是一個數學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畢竟主管要的、公司要的,是在他心裡,怎麼做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是要用數學一樣嚴謹的方式,一個一個去做?還是用資訊科學這種程式邏輯的方式?其實這兩個是不同的。

所以,如果要建議職涯初期該怎麼做,新鮮人絕對是多問,不管是台大畢業的、清、交、國外回來的。過了幾年我們回頭看,他就是一個新鮮人,我們不是看扁你,我們預期你在理解這些東西之後,你會有更強的突出跟創造,但是你必須先把這基本的、目前的結構跟架構學起來,先理解我們到底在做什麼、在幹嘛,然後再提出來,一定可以想得比我們更好。

📌 Shannon 分享: 在菅原洋平的《換上原子習慣腦》這本書裡面有提到,建議大家當你報告或工作做了 20% 的時候,就可以先跟主管報告。一來,萬一你方向做錯了,主管能即時告訴你,讓你及時修正;二來,讓主管知道,你有在進行這件事,而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工作上的成就感

我覺得我工作都滿有成就感的,因為我們當工程師開發,就是把自己寫的東西應用在你本來要做一些很繁瑣的事情上,讓它可以很快地完成。如果你想到你所開發的軟體是很多人要使用,你會有一點驕傲、還不錯的感覺,所以在成就感部分,我覺得我本身就喜歡這個工作、喜歡這個領域,即使再小的事情,我也覺得滿有成就感的。

我們工作快十年都會有這種為了工作而工作的心態,我們在年輕時,總有很大的熱忱覺得自己可以作出一個鋼彈,但問題是你慢慢地就會發現,公司其實沒有要你作一個鋼彈,那就是公司的特性,有些公司它真的很 focus 在某些東西、它叫你做的東西上。

在我現在的公司,我的主管比較 open mind,就是希望你多去看技術、去想怎麼樣在我們現有的東西上再往上,那我覺得喜歡碰技術、看技術、玩技術、學技術是滿棒的一件事情。

以前如果比較專注在某些事情上,一定有同事是需要你幫忙,你能夠幫他們在工作上做一些往前,對他們來講會感到開心,那我覺得這也是種成就感。當然大家走到某個程度會覺得這就是一份工作,我跟大家一樣也有一樣的心態,只是我在這個心態上還是保有一點點成就感、自我感覺良好的個性。

業餘進修與休閒活動

我前兩年的時間大都在念研究所,念研究所就是我額外的知識進修;再更早的話,那時候還滿年輕的,同事之間也都很年輕,所以我們會約出去玩,如果 24 小時都工作可能真的滿辛苦的。

求職面試的建議

針對社會新鮮人

假設我今天以一個面試人進來的主管來看待這件事:

  1. 我們以前在面試時,因為碩士畢業只有碩士論文,所以第一件事會先問你的碩士論文在做什麼?我們不是要聽他的專業,我們要聽的是他在他的碩士論文中,有沒有很清楚地知道他在做什麼,因為有些人的碩士論文就東摳西摳,他自己也搞不太懂。再來是,你的碩士論文能不能講到讓我們聽得懂?裡面的邏輯性怎麼樣?不是在那邊跳來跳去,然後我們問一句你就反來反去,所以從問論文這件事,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念書的時候有沒有用心在自己要專研的東西上面。
  2. 你的表達能力,有沒有辦法讓一些不懂的人,聽得懂你在做什麼。
  3. 你是不是夠親切,能夠讓人在這個對談的過程中,覺得你是一個容易 cowork 的人

假設你除了碩士論文,你本身就已經預備好你要進入到這個產業,譬如:你有參加一些競賽、社團⋯等等,跟我們現在要作的東西有沾上邊,當然對我們來說它是一個加分的東西

簡而言之,

  1. 在學期間,雖然你覺得學的東西都沒什麼,但對我們來說,其實就是你的個人特質
  2. 你在學期間,有沒有辦法去發現你未來想要做什麼,有很多方向,你就寫在你的履歷上面。

以上這些,是我們在面試新鮮人時會看的面向。

針對有經驗的求職者

如果針對有經驗的求職者:

  1. 我們就會專注在他寫的技術上面,看他能不能把一個完整的架構說出來。換工作頻率也會是我們的考量,因為我們不希望他短期內就走了,大家都希望找一個比較長期的,尤其是那種很優秀的、一直換工作的,那我們大概也不會覺得他會留在這裡多久。大致上我覺得有待超過 1 年應該都還 OK
  2. 因為像我們科技產業,每個人專長都不一樣,所以會根據求職者會什麼樣的專長,我們會找相對應的工程師來問他。譬如:求職者是網路專長,我們就會找公司內部網路專長的人來問,看求職者的履歷、專業是不是寫得夠真實。

套一句我主管說的,他覺得面試人就跟開彩蛋一樣。

整體而言

很多工作都這樣,面試時是一回事,實際進去工作後又是另外一回事,一定是有落差的。

你在面試時,面試官問你的問題好像是要打造一個鋼彈、打造世界上獨一無二最強的東西,進來工作之後才發現,你都在掃地而已,或是在那邊鎖螺絲,面試問你的問題是高山深海、全部都問,結果進來工作之後是叫你鎖螺絲。

但也不會叫你一輩子鎖螺絲,所以,就是你自己進去工作後看看。

送給大家的話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擷取自《腓立比書》第三章-13

意思是說,可能你只是一個新鮮人,你進入到一間公司,你要忘記你自己在學校裡面,你的位格怎麼樣、你的狀況怎麼樣。你在學校可能是個學霸、你在受訓練時可能有你自己的一套方式,但你進入到一間公司時,公司有它的制度,你既然認定了這間公司,你想要在這間公司拿到什麼?當時為什麼要進來?你要自己去做調整,你不能還是像在學校的那個樣子。

換公司時也是一樣,我待了四間公司,四間公司的文化都不一樣、人都不一樣、主管風格也都不一樣,你要如何去調整,看見你在這間公司你當時來的時候,你要學到什麼?你要得到什麼?也許是經驗、也許是技術、也許是人脈、也許有一個人是你可以學的,但這些東西都要你自己每一次轉換的時候,你都要去忘記你自己後面本來有的東西是什麼,找到一個你在新的職場上面學習的目標,除了目標,其他都不是真的。

重點整理

  1. Kevin 認為,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還可以再往前的話,鼓勵大家繼續往前。這意思是,希望大家不要設限自己,也不要放棄追求更好的自己,也許你還沒發掘自己的優勢,你只要超越昨天的自己就可以了,累積下來,你會發現你的進步超乎你的預期。
  2. Kevin 在工作多年後得到的啟發是,充分的溝通是很重要的事情,要了解其他人包含你的主管、你的同事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只根據自己需要的去做事。
  3. Kevin 建議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時要多問。處理主管交付的事情時,不要等到事情全部做完了才回報,否則有可能會發生這報告內容不是主管想要的,而你全部都要重做了。
  4. Kevin 覺得在工作上很小的事情也會有成就感,幫助同事在工作上的前進,也是他的成就感來源之一。這無私的分享創造雙贏,是 Kevin 享受工作的原因之一。
  5. Kevin 認為社會新鮮人在面試時,要知道自己的碩士論文在做什麼?是否有辦法表達得讓面試官聽得懂你的論文在寫什麼。而針對有經驗的人會著重在專業技術面的表現上。
  6. Kevin 分享,每一個工作在你面試時和實際進入職場後的工作內容與期望會有落差,需要靠你實際工作後去磨合與調整。
  7.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是 Kevin 送給聽眾的一句話,他叮嚀大家,忘記你在學校或是忘記你在之前工作上的成就與你的驕傲,你要在新的道路上往前看,朝著你的目標努力前進。

上集內容請到:#11【職人開箱】被資遣好挫折?每個突如其來的改變都是個轉機|NVIDIA 軟體工程師-Kevin

如果你喜歡我的節目,麻煩你幫我到 Apple Podcast 訂閱我的頻道,並幫我評價和留言,這是對我持續創作與分享很重要的鼓勵,也希望我的節目對你的職涯路有所幫助。有任何建議歡迎在下方留言或來信給予指教,如果你有想聽哪個行業的人物訪談,也歡迎告訴我。謝謝你的閱讀🌹

收聽《開箱職涯路》👉🏻 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註:本集節目所邀請素人來賓進行職涯分享,係經由來賓本人同意公開分享所任職之公司名稱。


閱讀更多職人開箱文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